- Published on
寻找下一个「高考」
- Authors
- Name
- Roitium
我明白了老师,不过那些没有天赋的人呢?他们的人生从一开始就被浪费了吗?
网上很多人在讨论「应试教育是否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好奇心」这个问题时,几乎都陷入了二极管思维:要么举出好学生的例子,说明应试教育对他们没什么影响,之后依旧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取得一些成绩;要么就是快乐教育最终走向颓废的例子。
可是... 大部分学生并不是这两种中的任何一种啊。他们是一群说不上好、但也从来不差的学生,他们从小听话、谨慎,虽然偶尔犯点小错,但绝不出格。
他们在小学和初中就被教育着「你不应该成为这样、你应该成为那样」,心中一点点架设出了一个自己或许该有的模样。这时候,他们或许还有点小聪明,让他们在成绩上还不错甚至名列前茅。
到了高中,他们看到了更多更强的人,这似乎让他们有点气馁。但在内心深处,他们还坚信着「努力就会有回报」。从小家人们就说「不要跟别人比,跟自己比就好」,于是他们强迫着把自己按到书桌前,一遍又一遍做着题目、记忆着二级结论、网上搜索着免费网课。他们有时候也会质疑自己,是不是在假努力,但他们会安慰自己「自己从小用到大的学习方法,怎么可能会错呢?」
可是,他们慢慢地发现自己不知道想要什么了。小时候那个架设出的理想中的自己已然不可能实现,而现在的自己却似乎有点迷失。虽然他们也会在班里和同学说说笑笑,知道不少近期网络的热梗,聊一些时下最热的消息。但是他们会开始隐约觉得,自己相比起同龄人好像少了点「活人感」。当然,他们也说不清这哪来的,也没时间细究,毕竟一低头就又要沉浸到题海之中了。
直到... 高考结束。如他们所料,一个平庸的分数,来到一个平庸的大学,就如自己一路走来平庸的人生一样。当从紧张的氛围脱离后,他们终于知道自己少的那部分是什么了——激情和动力。或者说:好奇心和创造力。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因为之前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有人推着他们往前走。但忽然,这一切都消失了,所有人突然都在告诉他:「你自由了,去决定和享受你的人生吧」。可是,他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上了十年学,除开学习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忙里偷闲打打游戏刷刷抖音,或是在单休日和同学打会儿球,哪还有时间去想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学什么呢?就连自己的大学专业也是家长看着抖音上的 xx 峰(斯人已逝...)商量了几天几夜的结果,和自己完全没关系。他们被应试教育磨平了创造力和好奇心,于是终其一生想找回那种「平庸螺丝钉」的感觉——只需要努力干,其他什么都不用想。他们希望用忙碌和娱乐填补内心实际的空虚,他们不想承认,在那场高考结束后,似乎都在过着毫无目的的人生。所以,他们跟着人潮考研、考公,本质上就是在寻找一个新的、有良好定义和良好目标的「高考」,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只是为了让自己在一个近似应试教育的体系中继续活着。
某种意义上,很像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个图书管理员 Brooks,在监狱里呆了一辈子,突然有一天告诉他他被假释了,可他来到社会上,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脱节。在监狱里受到的种种规训和技能只是教育他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螺丝钉,在社会上却完全不适用。他还因为在监狱里呆了几十年,患上了一身的病。最终在旅馆里刻下「Brooks was here」并自杀。
如果说,监狱几十年的生活促成了 Brooks 物理上的自杀,那十年应试教育,就是他们精神慢性自杀的直接推手。失去创造力和好奇心,与行尸走肉无异。
这让我想起了看过的一张图:「我明白了老师,不过那些没有天赋的人呢?他们的人生从一开始就被浪费了吗?」
更令人惋惜的是,很多人并不是没有天赋啊,只是他们的天赋并不在应试教育上而已,如果能被发掘,是完全可以在其他领域发光发热的。只可惜,大部分这样平庸的他们被十年应试磨平了好奇心与创造力后,就真的什么也不剩了。
当所有人都在关注差生与优生时,谁又来看看他们呢?应试教育对他们的伤害就这样被忽视了吗?他们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吗?他们是否会在某个夜晚,躺在床上回忆着自己的过去时,感到一丝不知来由的遗憾与不尽兴呢?
无言。

Btw, 很推荐老马的最新一期视频:「衡水读高中,多带开塞露」,他和一位衡水老师的交流,足以展现出应试教育体系对学生个性的磨灭。以及教师是如何在这个无情的巨大机器中,一步步被同化的。完全是在看恐怖片,我觉得老马需要给观众们赔点精神损失费。
就连老马最后都绷不住了,哪怕身为老师的嘉宾已经体会到了这个体系的荒诞,依旧坚持要让自己的孩子继续留在这个体系中。
「救救孩子」